清晨五点,当深圳还笼罩在薄雾中时,位于深圳光明区的晨光新陂头奶牛场的牛舍已亮起暖黄的灯光。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嚼着进口苜蓿草178炒股配资,风扇与喷淋系统送来丝丝清凉。
晨光新陂头奶牛场。
近日,记者采访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时获悉,晨光新陂头牛场是深圳最后一座奶牛牧场,她向记者讲述了这座牛场的前世今生。晨光新陂头奶牛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1983年奶牛场正式投入运营,是目前深圳地区唯一一家现代化规模的奶源基地,深圳唯一国有大型奶源牧场,唯一的A2专属牧场。
奶牛场内保有完整的老式牧场建筑,是中国乳业发展的活历史,也是国家改革开放与深港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历史缩影。
晨光新陂头奶牛场区域根据奶牛的年龄和工作功能的不同,设有育成牛舍、青年牛舍、综合牛舍、犊牛舍、贮奶缸等,同时这里拥有国内第一台利拉伐鱼骨式挤奶机。
场内还设有办公楼、门卫室、兽医室、育种室、质检室、兽药仓库、饲料仓库、低值仓库、污水处理站、地磅室、消毒室、配电房等辅助生产场所。
这里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光明乳业人的青春年华,更是浓缩着深圳和中国乳业发展的历史缩影。
过往
获得诸多荣誉称号
1957年,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,在宝安县荒山上埋下农场的种子。1973年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以战略眼光动用外汇,从新西兰引进200头荷斯坦奶牛,其中5头奶牛历经辗转最终落脚光明这片热土,为深圳乳业播下珍贵火种。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1980至1984年间,东周、木墩、种公牛站、凤凰、圳美及晨光新陂头奶牛场等相继建立。1983年,晨光新陂头奶牛场开始建立并量产了第一批鲜奶,那时深圳经济特区才3岁,而这群“都市牧人”就已开始为城市输送甘甜的牛奶。
1989年,光明华侨畜牧场整合旗下八大牧场成立牛奶公司,实现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化发展的跨越。到1998年,这艘乳业“航母”已经拥有了七大奶牛场、一个种公牛站,晨光新陂头奶牛场作为核心产区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在过去的历史中,晨光新陂头奶牛场获得诸多荣誉称号,而这些荣誉称号正是对牧场及每一位养牛人的高度认可。荣誉称号:2010年-2017年被农业部评为“奶牛标准化示范场”;2011年-2022年被国家学生奶计划办公室连续确定为国家学生奶源示范基地;2019年被认证为“广东省菜篮子基地”;2023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“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达标养殖场”。2025年顺利完成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审工作。
晨光新陂头奶牛场。
如今
升级高端奶源基地
2020年起,晨光奶源发展部开始围绕“科学养牛、养好牛、产好奶、多产奶,向市而生”的核心生产经营理念以及“种、养、繁、防、质”五大环节,全面提升科技价值,深化管理提效降本,通过牛舍基础设施设备智慧改造和构建A2牛群两大块内容,逐步将晨光新陂头奶牛场由传统养殖基地升级为A2高端奶源基地。
从荒山拓荒到智慧牧场,从特区乳源到科技标杆,晨光新陂头奶牛场的故事恰似一滴牛奶折射的星辰大海,见证着光明从农垦基地向现代化科学城跃迁的壮丽征程。这里的一砖一瓦像是在诉说: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,总有一群人坚守在钢筋水泥与青草牧歌的交界处,守护着城市舌尖上的温度与记忆。
时至今日,在深圳这座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里,养牛人不足百人。他们中有的是兽医,有的是挤奶工,但不变的是,他们共同陪伴着奶牛们的清晨与黄昏,随着鲜奶通过管道流入储奶罐时,鲜奶带着青草与阳光的味道,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幸福的微笑。
离开牧场时,夕阳给牛舍镀上金边。这些养牛人仍在忙碌,他们曾在台风夜守护牛群,也曾在凌晨三点为新生牛犊熬初乳。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深圳乃至大湾区的高品质奶源的输出,也寄托着一座城市对“慢时光”的眷恋。
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雷云霞通讯员林伟超文/图178炒股配资
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